暑期親子矛盾這樣“消暑降溫”
專家建議使用“三階法”,讓對抗變共建
“別玩手機了,作業做了嗎?”“你煩不煩啊!”
暑假剛開始不久,這樣的親子對話便在不少家庭上演。一些家庭仿佛進入了大型家庭連續劇《誰來拯救我的青春期孩子》與《爸媽崩潰實錄》的聯播階段。家長心想“孩子不能荒廢假期,得補補課、背背單詞、練練字”。孩子的想法是“終于自由了,手機、游戲、熬夜,全都安排上”。
暑期親子矛盾一觸即發,該怎么辦?15日,記者邀請福州市第二總醫院神經精神病防治院心理治療師李京虎為家長支招。他指出,這些看似棘手的沖突,其實可以成為親子關系升級的契機。
暑期親子矛盾
三大場景最常見
李京虎介紹,暑期里,親子矛盾最常見場景有三個:
一是作息沖突。孩子深夜兩點還在刷短視頻,家長清晨七點準時掀被子,孩子卻睡不夠,沖突由此引發。
“有時孩子并非故意對抗。”李京虎解析,14至17歲青少年存在“睡眠相位延遲”現象,其褪黑素分泌比成人晚2至3小時,導致他們夜間精神、白天困倦。
二是學習認知差。家長視假期為孩子逆襲的窗口期,認為孩子在暑假也應學習不松勁;孩子則視假期為休整期,認為暑假是用來放松的。這種認知差異引發家長與孩子的拉鋸戰。2024年《青少年暑期調查》數據顯示:68%的親子沖突,來源于學習安排。
三是手機爭奪戰。放假后,孩子“機不離手”。家長擔心孩子變成“網癮少年”;孩子則覺得是“適當娛樂”,且使用手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和朋友聊天。
李京虎介紹,青少年大腦對社交反饋的敏感度是成人的3倍。家長眼中的“網癮”,可能是孩子維系同齡關系的生命線。家長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需求,才能避免將正常社交妖魔化。
“三階法”破局
讓對抗變共建
暑期親子矛盾如何破局?李京虎介紹,可嘗試“三階法”來尋求突破。
第一階:建立暑期共同約定。
“家長要意識到,‘家長說了算’不等于‘管理有效’。”李京虎說,不如開一個家庭會議,制定一份“暑期公約”,如設定“無嘮叨日”“家庭斷網時光”等家長和孩子一起執行的規則,以儀式感提升執行意愿。
第二階:設計“沖突減壓閥”。
當親子矛盾一觸即發時,不如按下暫停鍵,設定一個“情緒隔離帶”。比如,家長對孩子說“我們各自冷靜10分鐘,之后再談”;還可以試試“角色互換”,家長扮演“被監督的對象”,孩子扮演“家庭管理者”,體驗彼此的難處,或許雙方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理解。
第三階:制造共同記憶點。
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創作家庭短視頻,剪輯、拍攝、腳本寫作等一起合作完成;還可以設置一個“成長見證箱”,互相觀察彼此的表現,從積極向上的角度給予評定,比如“你今天沒有催我寫作業,我好開心”“你今天主動洗碗,我覺得你在長大”。
“當家長把管教轉化為陪伴,把沖突看作需求的表達,就會發現孩子抗拒的不是規則,而是‘你沒和我一起制定它’。”李京虎還引用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話說“養育孩子,需要的是足夠好的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
當然,如果嘗試上述做法,仍無法緩解矛盾,親子之間依然有爭執、誤解,可以求助專業人士。據介紹,市第二總醫院神經精神病防治院采用“青少年成長團體”療法,從情緒管理、學業壓力、人際交往三方面切入,讓12至18歲孩子在同齡人團體中找到共鳴、找到學習方法、找到更好的自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林佳荔)
責任編輯:趙睿
- 中央網信辦專項整治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2025-07-15
- 學生暑期打工該注意些啥,聽聽律師怎么說2025-06-17
- 高中畢業生出游模式將開啟 樂園類景區受熱捧2025-06-10
- 火熱暑期彰顯“流動中國”澎湃活力2024-08-30
- 熱度不斷攀升 暑期來廈旅游玩法多新意足2024-07-19
- 盯住老問題警惕新風險,守好孩子暑期安全2024-07-12
- 文旅聯萬家·福氣通八閩——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2024年暑期讀者系列活動2024-07-10
- 今年暑期去哪兒玩?跨境游持續升溫 長線游備受青睞2024-07-10
- 解鎖三坊七巷夏季游玩攻略2024-07-05
- 暑期外出不同天氣如何應對?這份小貼士請收好2024-07-0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長樂區和平街:千年府第街 新生煥光彩2025-07-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