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關于進一步開展質量融資增信工作更好幫扶中小微企業的通知》,明確采取更加有力舉措,讓質量融資增信工作更好惠及廣大企業,更有效幫扶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作為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貢獻了超80%的城鎮就業崗位。如何有效解決其抗風險能力弱、融資渠道窄等問題,成為當前進一步穩崗擴崗、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點。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取得了明顯成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不久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穩崗擴崗力度的通知》,以“擴面、提額、降本、創新”為突破點,打出立體化金融支持組合拳:一是將政策覆蓋范圍從小微企業延伸至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主,惠及全國1.25億戶個體工商戶;二是單戶授信額度最高提升至5000萬元,并明確貸款利率下限降至2.9%;三是創新“創業擔保+穩崗擴崗”雙貸聯動模式,通過政銀協同實現審批周期壓縮50%。這些舉措既解決企業短期資金周轉難題,又通過技能提升與產業轉型培育新動能,為穩就業筑牢制度性保障。但同時,由于考核激勵制度不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欠缺、監管創新滯后等原因,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融資仍面臨多重結構性難題,因此要持續從機制改革與生態重構等方面協同發力。
以考核重塑激勵導向,構建市場化風險共擔機制。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核心在于金融機構風險收益的長期失衡,導致基層機構普遍存在“懼貸”傾向。破題的關鍵在于完善考核激勵,推動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制度落地,從制度層面消除基層人員“不敢貸”心理。要進一步引導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例如上海市今年1月份發布《上海市2024—2025年小型微型企業信貸獎勵實施辦法》,對在小微企業信貸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在滬銀行實施專項獎勵。還應優化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風險分擔機制,通過政策性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市場化聯動,形成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提升銀行不良貸款容忍度。金融管理部門要提高普惠金融在績效評估中的權重,加快金融機構從“被動執行”向“主動服務”轉型,從根本上激活中小微企業金融供給內生動力,讓金融活水真正潤澤中小微企業。
重構信用評估生態,打造數字信用新基建。針對中小微企業“缺抵押、缺財報”的痛點,要打破數據壁壘,整合多維度政務與市場信息,構建全景動態信用畫像。例如,山東省依靠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出“資金流信用信息+”信貸服務模式,截至今年3月份,已成功授信4247戶,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比例高達88.6%。創新評估工具,將專利質押估值、研發投入占比等指標納入信用評價體系,推動金融機構從“靜態風控”到“價值發現”轉型。打通各類政務數據和金融數據共享渠道,實現對中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的綜合評估,構建起符合中小微企業特征的信用評估體系。
構建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平衡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包容審慎監管的內核在于平衡安全與發展,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同時,為中小微企業預留試錯空間,通過“沙盒監管”機制允許其在可控范圍內探索創新。強化穿透式監管,運用區塊鏈等技術建立資金流向全鏈條追蹤系統,對穩崗擴崗專項貸款實施動態監測,對額度挪用、虛假投放等行為實施智能預警。建立適配中小微企業的信用修復機制,構建信用修復申訴通道,實現“無事不擾”與“無處不在”的監管平衡。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金融資訊 頻道推薦
-
國芳集團實控人張國芳家族擬減持 總股本18%已2025-07-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