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外場試驗營地(資料圖片)
外場試驗則選擇在敦煌無人區的沙漠里,“大家都住在帳篷和活動板房里。吃飯時飯里有好多沙子,晚上睡覺時經常能聽見狼的叫聲。”彭松說,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做了整整一個月的試驗。
彭松在外場帳篷中進行試驗測試(資料圖片)
“穩穩一落”背后的系統工程
為了實現探測任務,著陸器必須具備多種技能:具有能夠靈活轉動的太陽能翅膀、能夠保證安全降落月球的緩沖腿、可以把背上的月球車平穩放到月面的懸梯、具有眼觀八方功能的相機旋轉臂,以及魔術棒一樣的探測天線等。著陸器上面這些功能各異的機構,就是由總體部嫦娥四號結構與機構團隊負責研制的。
在這些機構中,轉移機構是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關鍵單機,肩負著將巡視器由著陸器釋放至月面的重任。然而,轉移機構組成復雜,包含了懸梯、緩釋、展開等八個功能模塊,每個模塊都是一個小機構,說它們組成了一個系統都不為過;同時,轉移機構還面臨著惡劣的空間環境,除了承受各種力、熱載荷,需要經歷月塵環境的考驗。
如何使如此復雜的機構在惡劣環境中可靠工作?
設計師李新立經過逐步推進,從設計階段的多方案論證、仿真分析、故障分析;到加工裝配階段深入一線,加強質量管控;再到發射場測試過程中的精心組織,率先通過機構專項測試……最終,確保了轉移機構順利將巡視器轉移到月面。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巡視器駛離著陸器(資料圖片)
嫦娥四號穩定可靠地著陸月球背面,全靠著陸器上面的四條緩沖、支撐一體化的著陸緩沖機構。總體部著陸器著陸緩沖研制團隊從接到研制任務就開始自主創新,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著陸緩沖機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偏置收攏、自我壓緊”式方案,既保證了收攏簡單、展開可靠,又省去了與著陸器主結構之間的壓緊點,從而簡化了系統組成和總裝工作,為保證著陸緩沖機構的總裝質量及其在月面的可靠緩沖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科技前沿 頻道推薦
-
刷臉支付將可美顏怎么回事 刷臉支付可以用美2019-07-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