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閩江學院計算機與大數據學院“竹編承古韻,守藝傳薪火”社會實踐隊走進“八閩竹器第一鄉”——福建省福州市郭宅村調研學習,體驗非遺竹編文化。
福州郭宅竹編工藝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在北宋年間,閩侯地區的竹編工藝已具較高水平,一些竹制品成為朝廷貢品。明清時期,福州竹編工藝進一步發展,郭宅村的竹編技術與閩北的優質竹料完美結合,到清朝乾隆年間,郭宅村已成了遠近聞名的“竹編之鄉”,出現“家家戶戶堆滿竹,老老幼幼能竹編”的景象。
實踐隊首先來到了郭宅博物館,該館于2021年由僑商郭欽榮興建的“心遠廬”改建而成。郭宅竹編非遺傳承人郭濤老師熱情接待了實踐隊一行人。博物館一樓主要介紹了郭姓的起源、郭宅村歷朝的建制沿革,展現歷代名人志士艱苦創業、奮斗打拼的故事。
二樓竹編展區主要展示了郭宅村民制作的精美工藝竹編成品,如層籃、提盒、首飾盒等等,這些竹編工藝品雖然蒙上了歲月的痕跡,卻依舊能讓人感受到老一輩匠人的智慧與匠心。這些不僅是一位位老手藝人辛勤耕耘的成果,更是中華文化的一步步傳承與發揚。據郭濤老師介紹,郭宅竹編在鼎盛時期,從制作谷席、竹篷、竹簍等簡單產品到生產工藝較為復雜的花籃、花瓶、果盤等工藝品,郭宅竹器生產發生了質的飛躍。20世紀70年代,郭宅生產的高檔竹編工藝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地。
采訪中,實踐隊進一步了解到當地竹編的獨特工藝與產業發展情況,雖歷史悠長、制作精美,但由于時代發展仍舊面臨許多問題,如竹編工藝品成本較高,掌握該項技藝的手藝人數量減少,難以量產,并且目前知名度還較低,缺乏相應的資源支持等,需要全社會更多的人加入推廣并參與到這一項非遺工藝中來。
實踐隊成員還在當地手藝人的幫助指導下,體驗制作竹編書簽,制作過程中成員們發現看似簡單的書簽制作起來也具有一定難度,每一根竹蔑的劈削、編織都蘊藏著功夫,看似簡單的經緯交錯實則是匠人十年磨一劍的專注與耐心。
如今,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郭宅竹編也正不斷開拓新的表現形式與發展機遇,滿足現代社會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如探索竹編與冰箱貼、相框等現代家居飾品結合。非遺的生命力正在于既能守住文化根脈,又能回應現代需求。
通此本次實踐,實踐隊員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這份體驗也化作一種責任:作為新時代青年,不僅要成為非遺的體驗者,更應是傳播者,讓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技藝,在新時代繼續傳遞溫度與力量。(姚佳藝 林雅雯 鄭京晶)
責任編輯:易初
- 閩江學院與24家企業簽署重大項目合作協議2025-06-21
- 關愛殘疾學生 省市殘聯“五送”活動走進閩江學院2025-05-15
- 閩江學院福州社會工作發展研究院揭牌2025-04-10
- 第四屆“中銀杯”福建省大學生模擬法庭辯論賽在閩江學院舉辦2025-04-01
- “福韻千年·閩侯四季行”校地合作文旅直播大賽在閩江學院啟動2025-03-25
- 福建省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與閩江學院聯合主辦的獨奏音樂會盛大召開2024-10-16
- 閩江學院海峽學院閩臺融合研習社開展“福馬同城化”調研活動2024-07-23
- 閩江學院組織開展“訪百人”就業賦能行動走訪基層就業校友2024-07-19
- 閩江學院:大手牽小手 夏日樂悠悠2024-07-13
- 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揭牌2024-03-2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臺風“丹娜絲”逼近 福州嚴陣以待2025-07-08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130名兩岸師生探索閩南文化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