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團隊研發新一代低碳養殖系統
四大“神器”打造魚類“恒溫豪宅”
魚兒住進科研人員打造的“恒溫豪宅”。
盛夏時節,傳統露天魚塘的水溫計指針飆升至危險紅線。水面蒸騰起熱氣,塘底的魚兒焦躁不安——這是一場“生死烤驗”。如何讓水中的魚兒安然度夏?目前在省農科院水產研發創新中心的實驗基地里,一套集成四大核心“神器”的新一代低碳養殖系統,正為魚群營造四季如春的“恒溫豪宅”。
“你看傳統的循環水養殖系統,防病效果確實好,就像給魚建了個‘特護保育箱’。”該中心負責人指著一套嗡嗡作響的舊設備說,“但‘電老虎’導致成本太高,養殖戶直呼‘燒不起’!”
正是這道難題驅動著省農科院數字所與生物所的“精銳”組成了研發團隊,研發出了新一代低碳養殖系統。
四大“神器”協同
打造魚類“恒溫豪宅”
走進這座“魚類豪宅”,四大“神器”協同運作,細節滿滿。
能耗微納米增氧“呼吸機”:無數細密如霧、幾乎肉眼難辨的微納米氣泡,源源不斷地從池底釋放,如同給水體注入了“液態氧”。這些氣泡溶解效率極高,讓魚兒時刻呼吸“富氧空氣”,系統能耗卻大幅降低。
發酵式生物過濾“凈水器”:系統利用特選的發酵菌群,構建起強大的生物膜“凈化工廠”。魚類的排泄物和殘餌,不再是污染源,而被“清潔工”高效分解轉化,水體清澈無異味,從源頭杜絕了病害溫床。
離心微濾“清道夫”:這臺“神器”能瞬間將水體中懸浮的細小固體顆粒(如魚糞、殘餌)高效分離甩出,如同給魚缸水做“離心透析”。濾出的廢渣干燥集中,易處理,大大減輕了后續水處理負擔,保持水質晶瑩剔透。
智能水簾“空調房”:這是“恒溫”的關鍵,環繞養殖池的智能水簾系統,布滿了靈敏的溫濕度傳感器。當外界熱浪襲來,系統自動啟動,清涼的水簾緩緩“放下”,配合精準控制的風速,在池體上方形成一道高效的“蒸發冷卻屏障”,瞬間將悶熱隔絕在外。研究員輕點控制屏,將目標水溫設定在鱖魚最愛的25℃,系統便自動調節水簾強度與水流。
系統能耗降低
魚兒成活率卻飆升
這套低碳養殖系統效果如何?數據說話,眼見為實。
首先,能耗直降,產出提高。與傳統池塘養殖鱖魚相比,這套系統綜合能耗直降20%至30%,而魚苗到成魚的全程成活率卻飆升了20%至30%。這意味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產出。
“恒溫豪宅”名副其實。監控大屏上實時跳動著水溫、溶氧量、酸堿度的精確數值。“無論外面是北方的數九寒天,還是南方的三伏酷暑,這里就是魚兒的‘舒適區’。”研發骨干小傅自豪地說,“我們甚至可以模擬不同魚種原生地的水流速度,讓它們‘賓至如歸’。”同時,高密度養殖全程實現了“零病害”,告別消殺藥劑,從源頭鎖住了“舌尖上的安全”。
品質升級,舌尖見證。最讓研發團隊津津樂道的,是魚肉品質的飛躍。“恒溫豪宅”養殖出的鱖魚,肌肉纖維更緊密,脂肪分布更均勻。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員現場清蒸了兩條魚——一條來自該系統,一條來自傳統塘養。揭蓋瞬間,該系統養殖的鱖魚散發出誘人的鮮香,沒有雜味,肉質雪白細膩,入口緊實彈牙,頑固的“泥土味”蕩然無存。
水產養殖業
邁入“工廠化生產時代”
這套系統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水產養殖業從“靠天吃飯”的模式,大步邁向可控、高效的“工廠化生產時代”。
即使狂風暴雨、臺風來襲,在堅固廠房和智能系統的守護下,魚兒依舊可“淡定”生長。穩定的產量和品質,也意味著市場供應將更加可靠、安全。
從“看天養魚”的忐忑,到“智慧控魚”的從容,科技的力量正在深刻重塑水產養殖的面貌。據介紹,省農科院的這四大“神器”,不僅為魚兒在炎炎夏日建起了一座清涼舒適的“恒溫豪宅”,更讓它們帶著科技賦能的鮮味與安全感“游”向千家萬戶。
這場靜水流深的“養殖革命”,正讓“年年有魚”的期盼,變得更加綠色、高效與可靠。(記者 梁凱鴻/文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趙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